剛開始譯小說時,習慣一頭栽進去,好像活在書裡的世界,待譯的原文書之外,讀的大多是做功課的相關書籍,腦子裡反覆打轉的是小說的句子,翻譯上遇到的疑問像電腦的背景執行,用剩餘資源跑沒有急迫性的程式。做別的事做到一半,有時就會想到好譯法。
後來有段時間太忙碌,覺得自己那樣的工作方式像工作狂。回想起來,那也是天時地利人合,碰到好作者和好作品,自己狀況也不錯,實在可遇不可求。不過當時漸漸覺得不能為工作忽略生活,於是硬生生踩了煞車。
可是那樣的時候譯稿的品質最好,工作最有效率。後來的生活雖然比較豐富,人生一些面向更開闊了,也得到一些寶貴的東西,卻很難再抓到那樣的感覺,還是覺得有點可惜。找到適合自己又有工作外空間的步調,真的是SOHO族的一大考驗。
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
自己的步調是最好的步調
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
與書的距離
託編輯照顧,譯的書在出版之後,大半都很喜歡。
不過譯的時候是另一回事。尤其翻譯小說時,得讀進腦裡消化了再反芻出來,所以無論作者寫了什麼,都得讀個真切。所以感人的地方哭得特別兇,恐怖的地方特別覺得毛骨悚然,溫馨之處譯得心頭暖烘烘。
運氣不好的時候,作者努力想寫出某種效果卻失敗的地方,也看得特別明顯。這時身為譯者總得盡量幫忙達成以免受到池魚之殃被說翻譯爛,但有時實在太難了,讓人想替原文劃個十字說阿彌陀佛了事。
也有時因為個人喜好,某些角色看不順眼,或是作者學識太豐富,翻譯時查資料查到昏。一般讀者不想看跳過去就是了,譯者得把雞毛蒜皮的地方也譯出來,感覺實在矮油。
但是一旦跨了過去,譯出來,書出了,能以讀者的身分純欣賞之後,對書的喜好度又可能不同,有些翻譯時罵得半死的,成書之後反而喜歡了。或者因為看過真面目,在聽到嘉評的時候,只覺得自己冷感。
和書的距離不同,看到的也不同吧。能這麼近距離品味一本本書,說來也是身為譯者的幸福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